文:韩婧

>>>01<<<

记得有一次初始咨询,对面坐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,从她坐下就开始诉说自己的困扰:感情不顺利男朋友劈腿,和父母沟通不畅经常面临父母的言语暴力和情绪失控,工作也不是自己喜欢的,感觉每天生活的都没有意义,人生好像失去了希望。

这样类似的情况相信你身边也曾遇见过,可能是你的朋友在对你吐槽,也可能是你找到一个信任的人对他倾诉。接下来的回答想必你也很熟悉:

“没什么大不了的,谁没点难过的事儿,别搞得你最苦逼一样。”

“你要坚强,我相信你可以撑过去,一切都会好起来的。”

“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?会不会父母表达的意思和你认为的并不一样?”

“事情真的有那么糟吗?我们要不要一起看一下积极的部分?”

“我理解你那么伤心,慢慢来,会有希望的。”

这五种答复你觉得哪种更恰当得体?我问了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,也问了很多咨询师朋友,在大多数人看来,前边两种更加简单粗暴,后三种似乎更加具有引导作用,尤其是最后一种,很多人觉得那是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“共情”。

那一次咨询我没有用上边的任何一种方式。在她短暂的停下来,把目光投向我的时候,我脱口而出:“这么多事情都发生在你身上,撑到现在一定很不容易吧。”没有任何技术,只是当下真实的想法。

似乎拉爆了一个导火索,对方听到这句话先是愣了一下,然后眼泪不停的掉了下来。我从来不觉得心理咨询师让来访者流眼泪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,只是在那一刻能感受到对方深深的松了口气。

>>>02<<<

好为人师是很多人难以避免的,承认自己不理解更是一件难事。

那五种应答方式是错的吗?恰恰相反,这些回答都很正确,甚至有些还很高明,在咨询技术或者和沟通高手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。它们的背后会有一种呼喊:别担心,我可以教你;你的那些看法可能有些极端了;事情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……

当人们把自己放到老师的位置上的时候,通常是“向下看”的。对方的那些痛苦在他看来远远没有那么严重,口头上说的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,实际大多数时候是不理解。

曾经一位女性很焦急的问我要不要离婚,我坦言告诉她“我不知道”。她愣了愣之后开始不自觉的补充:“其实我心里有答案,只是我不想自己去承担那个责任。如果你告诉我离婚或者不离婚,我内心会安稳一些,将来后悔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:看吧,这不是我的本意,是韩老师让我这样做的。”接着,她变得冷静,将内心的纠结一一数了一遍后自己做了决定。

你的想法其实自己比我清楚的多,我没有资格站在一边指点你的人生,我只能坦诚的告诉你“我不知道”,这是我对你最大的尊重。

>>>03<<<

G和老公吵架了。在争吵开始的时候G就在抱怨:你不关心我的感受,不跟我沟通,我根本不知道你想什么。这么多年你做的很多事情都让我觉得很受伤。老公只是冷冷的丢下一句话:“为什么你看到的都是我不好的?”

G开始很冷静的思考,这段关系为什么明明两个人每天都在一起吃饭睡觉,却感觉彼此都像一个“隐形人”?后来她渐渐看到,自己在不停向老公抱怨自己受到的伤害的时候,却从来没有看见过对方。她想要的永远只是对方一个答案,一个自己期待已久的答案。她从来没有看见过面对自己那些激烈的情绪,老公的反应。自然,G的老公也是如此,除了讲些大道理,从来没有正视过G的需求。

“道理听了很多,依然过不好这一生”大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。每个人都渴望被看见,被拥抱,被接纳,可是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自己,没有别人,嘴上却说着“你不懂我”。

能做点什么呢?

用一种最简单最老实的态度承认自己的不了解,对每个独特的生命都抱有好奇,放下那些鸡汤和大道理,不简单粗暴的给对方下定义,透过对方的眼睛去看他的世界。或许这才是最诚实的表达。